创新与变革论坛:迎接中国制造2025,迎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未来

2017年9月21日

2017年8月29日下午,以“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为主题,由唯智信息主办的“中国制造2025智慧供应链创新峰会”于上海胜利召开。大会上,由唯智信息总裁陈梦槐、阿里云企业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刘飞、睿博龙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俊静、江淮汽车副总工程师李世杭、圆通速递副总裁相峰、发那科常务副总经理沈岗、准时达系统技术应用中心IT总监于宗明、菲尼克斯副总裁缪竞红共同出席的“创新与变革论坛”将此次大会推向高潮。八位行业大咖精彩绝伦的思辨令人耳目一新。

王俊静:中国制造2025的路途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有哪些?

江淮汽车李世杭:大家好,感谢主持人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重点推进的国家战略,这个国家战略是通过3个十年使我们国家进入到制造业的先进门槛。第一个十年在进入的门槛,第二个十年在中等阶段,现在发布的2025是一个十年规划,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路线图还是比较清晰的,同时也比较契合我们的国情。

认清中国目前的形势、特点,另外我们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不同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也有一些产品的品类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目前是这么一个大的格局。再加上中国的制造业是门类最齐全的,虽然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很强,但是这些国家在门类方面都有所侧重,而中国的品类很齐全,这是我们中国的特点。

每个企业、行业都要认清自己的形势,标杆在哪:我们在自动化、信息化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智能制造不等同于简单的自动化或者信息化,但是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就很难谈得上,尤其是信息化,达到智能阶段必须是在大量的数据并且是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如果这个基础的系统都没有建立,没有数据的积累,所谓的“智能”很难实现。当然,自动化也是基础。还是要从问题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从标杆企业对标出发,再找对应的解决方案。不能太浮躁,要务实。一方面要打好基础,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挑战。

王俊静: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过程当中与外国其他同行有哪些区别,我们该从中注意什么?

发那科沈岗:刚才听了李总的发言,有很多意见我都非常赞同,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总体来说水平参差不齐,到底该怎么做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答案,其实是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解药。现在时机比较好,整个制造业在进行质的改变,从工业3.0到工业4.0,正好是个好的投资机会。我刚回国的时候经常会把日本企业的概念拿到国内来,介绍一些比较高大上的功能,但实际到一些企业现场看了以后发现中国有很多企业还没有到更新换代的阶段,对于这种企业来说,可能温饱更重要。当然有一些实力比较强的有资金的,他想更上一层楼,可以选择走工业4.0的道路。有一些企业可能往前迈一步就是海阔天空,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企业家本身要有比较长远的计划,到底是维持现状还是退一步导入一个信息化的技术来做,这是一个选择。反过来对我们这些提供解决方案和信息化技术的公司来说也要考虑中国国情,不能只考虑高大上,还应该提供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东西。今天我也介绍了一款人机协作机器人,不是把人全部去掉,事实上现在有很多组装作业在发那科已经都实现了机器人进行组装,但是这样会付出很昂贵的代价,本来用一个人的地方我要用两台机器人代替,在中国肯定很多情况下都不愿意做。我们现在推人机协作,需要人做的还是人去做,简单的工作让机器人做,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很多工作的自动化。无人化、工业4.0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一方面是要抓住机会。刚才介绍了远程故障诊断功能,其实这个功能现在需要云技术,我们接触了很多汽车公司自己就有这个技术,而且发展得非常快,我们不提供这个技术他们自己也会上。但是我们有很多小的客户他们公司可能只用6台机器人,如果让他们找一个IT维持这些系统性价比不高。最近我们可能认为2020年会使用5G,因为5G是点对点的,就不需要考虑整个网络安全的问题。整个技术的流向也是大家需要关心的。一些小的企业可以先看一下,有一些技术可以先观望,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更新的变动。就如我钱不太多,但是想买一个好的产品,那可能会等一段时间,等到性价比到位的时候再去用。

王俊静:圆通接下来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当中如何真正意义上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互联互通?

圆通相峰:非常感谢陈总的邀请来参加这么高大上的论坛。从细节上来说互联互通是我们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实现智能化的最基础,没有数据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在物流领域刚刚处于从原来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快递1.0、物流1.0向2.0转化、提升的过程,怎么判断我们是否进入了物流2.0?自动化技术是否在我们领域里面广泛得到应用?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有机会向中国制造先进者学习,最后真正达到智慧供应链,支撑好我们的智能物流。

其次,智能供应链需要大量的自动化设备,需要大量的物联网,从传感到解决方案。我们目前在做的物流实验室,一个方面是促进互联互通做一个基础性的研究。第二,我们期待更多的智能硬件在我们物流领域应用,让我们中国服务赶得上中国制造的步伐,真正实现我们的期望,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中国制造更大更强地发展。

王俊静:准时达接下来想通过什么办法去帮助更多的外部生产制造业企业实现更好的智能物流环节的服务?

准时达于宗明:准时达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会议的主题,弥补2025中国制造在供应链环节上的短板,这些短板在哪里呢?通过这次会议我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我们有了唯智的混合云,已经不会再有短板了。

混合云上什么东西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呢?第一,它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平台,在云端有货主物流的需求资源,也有承运商运力的资源,把物流的需求和供给集成在一起,整合来利用,这样毫无疑问会对我们整个社会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我们非常希望这个公有云端的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平台,包括我们的海运、空运航班、船次所有信息如果能够集成到一个平台上获取,它对我们的物流计划将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第三,准时达现在做了很多EDI集成,刚才博世的任总概括得非常好,2025中国制造,我们要做的就是企业集成、价值链集成和生态系统集成,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准时达现在的客户基本都是中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还有很多很大的承运商、船公司,从订单开始一直到物流的执行、追踪,到最终的结算,全流程都是做EDI集成,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这是我们优势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困惑,因为不同的企业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每次接到新生意都要和重复对接。非常高兴看到现在在公有云上有eHUB,他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希望我们唯智的eHUB能够集成更多世界500强的客户,这样我们以后就和唯智对接就可以了。

再有,也是我们的一个战略。准时达不仅要做物流服务,我们现在和陈总团队合作的三年当中基本上我们的物流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标准化,能够适应变化,是一个柔性的系统,这点我们觉得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系统,看整个生态圈的时候就会产生鸿沟,我们未来的规划就是要把之前积累出来的所有经验、成功项目的案例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更柔性的供应链协同平台。今天我来上海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找陈总帮忙,看看我们怎么在这个方面进行合作。

王俊静:作为互联网人想怎么样“野蛮”地进入我们传统的制造行业,帮助我们中国制造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的基因去实现腾飞?

阿里云刘飞:首先第一个,我们更多地是联盟,是一个生态,我们是在底下支撑大家,给大家做赋能,提供支撑的平台。作为互联网人,我自己对数据、平台的感觉和敏感性是很强烈的,智能制造包括智慧供应链,我们怎么做得更好?就是要搜集更多的数据。以下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生产的产品是否是客户想要的产品,这就要对客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第二,对产品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第三,生产过程当中怎么知道生产的良品率、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做得怎么样,这几个点今天有很多企业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可能还有更优化的空间。

比如说我们怎么把卖出的产品从一个设备变成能够持续提供服务的设备,我能够知道设备使用状况,反过来推动设备本身产品的完善或者故障预测,在物联网爆发的前夕,我们发现一些好的技术,可以让你的设备卖出去之后使联网的成本、稳定性、功耗变得非常低,变成可商业化运作的东西。

第二,你的客户怎么管理,今天很多客户在线的行为是有办法可以获取的,通过这两个层面: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柔性制作,非常精准而个性化的设计出客户想要的产品,并且对产品的缺陷能够及时发现,这两个点非常需要庞大的支撑体系。正好阿里有一个业务中台,有一个数据中台,能够比较好的支撑传统制造业或者物流企业。还有产线,产线有非常专业的设备供应商来做,但是还是有很多产线的传感器数据回传分析,有非常专业的公司和伙伴在做,阿里云也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撑,帮助这些伙伴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我们是帮助大家,我们不是“野蛮人”。

王俊静:作为互联网人想怎么样“野蛮”地进入我们传统的制造行业,帮助我们中国制造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的基因去实现腾飞?

菲尼克斯缪竞红:对于生态圈菲尼克斯的思路,第一条路是从自身的竞争力,从三个不同的类型打造。一个是产品为王的专业性公司的生态圈。第二个是以互联网+平台型的生态圈。第三个是以相互赋能能够打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生态圈。第二条路,在整个智能制造尤其在中国政府起到非常主导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打造的是政产学研用多维度、多角色共同打造的生态圈。

在中国如果没有以政府为背景角色的支持,我们整个联盟是缺少官方力量的。产业作为我们每个企业从上到下我们的供应链,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下游客户都是整个产业的一分子,对于我们制造业来说我们产业本身是我们最强大的地方,发挥我们自身优势,这是未来立足的根本。在学和研方面,刚才提到了智能制造,不管是德国还是中国来说都是刚刚开始的,对于它的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技术,能够跟上去,吸收到他们的能量和创意,使自己整个生态当中有创新的火花。

从学的角度,智能制造要教育先行,任何战略措施想要落实没有人才不行,智能制造是一个潮流,说来就来了,大家都没有沉淀,今天并没有大量地为我们实现智能制造的人才,从我们已有的员工来说我们要把他培养成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大趋势的技能、文化、思维模式、创新力量,包括我们新来的新生力量也需要在学校里面非常迅速地掌握各种新兴潮流,在整个生态圈当中不同的角色、价值链需要各个角色之间的互补,形成整个生态圈总体的能量。

王俊静:唯智在信息平台建设上希望承担怎样的角色,做哪些贡献。另外在陈总积极参与的生态圈当中,陈总希望唯智能够扮演好怎样的角色?

唯智信息陈梦槐:特别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做一个小结。今天各位嘉宾都谈到了智能制造的变化,我是一个特别往前看的人,我会想N多年之后坐在这里的现在这些人会在做什么,我们的生活或者我们的工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家都看到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使得中国现在的快递业务、零售业务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绝对领先于国外的。

我个人认为智能制造如果中国能够上得去,我们在这块的业务模式还有可能创新。一旦我们能够做到批量定制化生产,物流快递化就是接下来的事情了。我们现在的传统物流、合同物流实际上是基于今天的制作模式,一旦制造模式发生变化,物流快递化的速度、时效以及货量不亚于电商,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催生非常多的业务模式。

另外从服务模式来说,提供单一服务的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一家企业是否可以提供全部的服务呢?有点难。聚集一资源,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会有更多的竞争力。就物流来说,仓配一体如果能够全部做的话就会发展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能做“配”就只能在这样的层级。这是从业务创新层面。因为我是搞做IT、软件、信息化的,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敏感,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阿里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早就意识到了,阿里巴巴菜鸟平台把圆通、德邦都整合进去,就相当于我们给他们打工。软件也一样,我和它合作将来肯定也要给它打工,怎么办?

我们现在技术的发展会看到和你合作的这些人也会有竞争,但是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合作多还是竞争多,是大家去找一个合力还是大家拧着来,如果拧着来大家都不会受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成立了这样的联盟,刚才大家都听到了行业的痛点,唯智公司做了这么多年,也是我自己的梦想,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台上的这些人都不是为了钱,一定都是为了梦想的人。

中国的制造业如果能够提升,如果有这样的联盟有这样的互联互通,只要能够打通,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我们就会有希望。我们的模式也非常超前,就像中国制造国家战略到第三阶段进入先进行列的排头兵,我觉得那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人还是非常聪明的,也是非常勤劳的,但是我们需要合作,这个文化需要去建设,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在这个大环境下,唯智信息还会一如既往,我们在帮助所有参会企业建立你们自己的生态圈,建立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不论大小,只要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整合一些之前没有的资源,用更优质的服务去嫁接出来。今天谈的最基本的是如何实现智能制造,不管是最超前还是其他,最根本的是要找最合适的。只要大家都能受益,整个社会就会有进步。

唯智信息之所以和阿里合作,是因为我们非常认同阿里现在的中台架构,微服务的平台化的服务,我们也觉得积极推动这样的架构一方面我可以迅速把我们所有产品转成微服务的架构,在上面做增值。阿里毕竟很擅长做平台,你让它做更高深的没有,业务化的不做,需要我们这样的来做,可以合作。

睿博龙王俊静:我们今天不再强调短板,而讨论长板,因为在未来的生态当中我们所有的企业一定是合作共赢共生的,在合作共赢共生的生态中每一个企业只要知道自己的长板,不忘初心,把自己的长板做长,在生态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就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一定能够联合生态中的好伙伴共同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呼吁和倡导所有人,大家要积极投入到一个符合自己发展意愿的联盟和生态中去,尽管未来的道路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只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共同迎来中国制造的腾飞!

谢谢大家。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所有嘉宾的莅临,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夜晚,谢谢。